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社区学院 >> 银龄赋史,盛世同歌——丰南老年开放大学诵响抗战胜利八十载壮歌

银龄赋史,盛世同歌——丰南老年开放大学诵响抗战胜利八十载壮歌

        七月流火,初心如炬。7月23日上午,丰南开放大学多功能厅内诗声朗朗,墨韵凝情。丰南老年开放大学的师生们齐聚一堂,以“银龄赋史,盛世同歌”为主题,举办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”诵读活动。银发苍苍的他们,以声为笔,以情为墨,在诗词的平仄中重溯烽火岁月,于激昂的语调里传承民族精神。

        此次诵读以历史脉络为经,以家国情怀为纬,由学员张惠担纲主持,17首原创诗词串联起一部浓缩的抗战史诗——这些作品或源自丰南诗词学会的精心创作,或出自老年开放大学师生的肺腑之言,字字皆为对先烈的追思,句句皆是对历史的铭记。 

         “柳条湖的风,吹醒了沉睡的山河。”第一章“局部抗战的觉醒”中,王双兰以沉缓的语调诵出高小宁《纪念反法西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》,开篇便将听众带回1931年那个风雨如晦的秋日;马少峰朗诵的《满江红•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》,词风遒劲,似见志士披甲提戈;张惠朗诵的《杨靖宇》,字字泣血,道尽民族英雄“腹中满是草根,心中唯有家国”的赤诚;张淑芬等四人合诵《冀东大暴动》,声浪交织间,仿佛重现燕赵儿女揭竿而起的壮阔。

        当“卢沟桥的枪声”刺破长空,第二章“全面抗战的怒吼”应声而起。翟秀清与马少峰共诵《卢沟桥的枪声》,语调激越如战鼓;王艳读张淑芬《七七事变》,字句凝着硝烟的重量;高国娣诵《纪念淞沪战役》,让人忆起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;张淑芬诵《潘家峪惨案八十四周年祭》时,声音里的痛惜与坚毅,让在场者无不屏息——那是对3000余名同胞的深切告慰,更是对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沉痛警醒。

        转入“相持阶段,敌后游击战的坚忍”,郑会敏一首《沁园春·丰南抗战颂》,以词牌的豪迈勾勒出冀东大地的敌后烽火;赵美洲等四人合诵《抗战胜利80周年,想起小英雄雨来》,童稚般的纯真语调里,藏着“我们是中国人,我爱自己的祖国”的铮铮誓言;高国娣读《观唐坊炮楼有感》,从斑驳炮楼的弹痕里,读出军民共守家园的智慧与坚韧;夏玉兰诵《中国抗战》,平缓语调中自有千钧之力,道尽“持久战”里的民族韧性。 

        “1945年8月15日,电波传来胜利的号角!”第四章的诵读里,赵美洲与马继贤合诵《写在抗战胜利80周年》,语调里的雀跃似能穿透时空;王艳读《有感飞机演习》,从今日的强国威仪回望当年的浴火重生;丁玉玲、魏凤静相继诵出的纪念诗作,将胜利的喜悦化作绵长的感恩——感恩那些“把名字刻在纪念碑上,把背影留给新中国”的先烈。

        “勿忘国耻,吾辈自强!”翟秀清以杨文友的两组七律《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有怀》收束全场。“血染战旗强虏灭,贞晖映日万年红”的呐喊,似一声穿越时空的接力,从银发老者的唇边,传到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底。

        最后,刘志勇副校长对活动进行了总结,他指出:所谓历史,从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,而是血脉中奔涌的记忆;所谓纪念,不只是对过去的回望,更是对未来的承诺。当这群平均年龄逾六旬的长者,在诗词中一次次叩问初心、致敬先烈,我们看见:有一种传承,叫“银发不负山河”;有一种力量,叫“不忘来路,更向远方”。

        银龄之声,虽不似壮年的激昂,却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。这场诵读,是一次跨越代际的历史对话,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精神接力。正如他们在诗中所诵:“莫负盛世春光好,且以丹心照九州”——银龄赋史,赋的是民族的根;盛世同歌,歌的是复兴的魂。

手机访问
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
微信扫一扫
微信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