逐梦药海绽芳华 情系公益显担当
在冀东大地的医药版图上,张晴的名字如同春日里的蒲公英,既扎根于专业的土壤,又将温暖与希望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。作为丰南开放大学2022届“优秀毕业生”,她是深耕药海十余载的执业药师,也是带领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公益先锋。从课堂到职场,从实验室到贫困乡村,她用知识铺就成长之路,以初心丈量公益之行,在医药行业的坐标系上,勾勒出属于新时代女性的独特轨迹。
学府深耕:在开放教育中凿刻专业厚度
2020年,张晴带着对中药文化的痴迷,走进丰南开放大学的在线课堂。与传统校园不同,这里的学习空间在屏幕上无限延展——清晨五点的厨房餐桌、深夜十点的书房角落,都成为她与《中药学》《药事管理与法规》对话的战场。700味中药材的性味归经,她用三色便签纸分类标注:红色记录经典方剂配伍,绿色标记现代药理研究,黄色粘贴临床应用案例。开放教育“互联网+”的教育模式,恰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,剖开了她工作与学习的时间壁垒。平台上的“中医药文化传承”专题课程,让她得以与中医药大学的名师云端对话;虚拟实验室里的3D药材模型,让“解表药”的辛散之性变得触手可及。这种“时时能学、处处可学”的浸润式学习,不仅让她在2024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中药执业药师资格,更在心底埋下了终身学习的种子:“每次打开学习平台,都像推开一扇新药柜,总有未识的瑰宝在等待发掘。”
职场淬炼:于细微处见行业匠心
如果说校园时光是知识的积淀,那么自2012年踏入医药行业的十余载,则是张晴将理论锻造成实践的炼钢炉。在惠好医药的年会上,她连续九年担任主持的身影早已成为员工心中的“文化符号”。犹记2019年的年会,突发设备故障,她即兴改编《本草纲目》歌词串场:“陈皮配半夏,化痰又止呕;黄芪搭当归,补气养血优……就像咱们惠好人,齐心能解忧!”这段妙语化解了尴尬,更让中医药智慧以鲜活的方式融入企业文化。
作为部门管理者,她的前瞻性思维体现在无数个“第一个”里:第一个提出“社区药事服务站”概念,将用药指导送到居民楼下;第一个引入“智能药柜”系统,解决夜间购药难题;第一个带队参加开放大学“大学生双创大赛”,并斩获河北赛区优秀奖。
在走访全国各地的医药产业园时,她总揣着一个笔记本,扉页上“药品安全无小事”七个字已被翻得毛边,里面记满了各地GSP管理的细节:江苏某企业的温湿度监控系统精确到0.1℃,山东某饮片厂的炮制车间实现“一药一码”追溯……这些积累最终转化为惠好医药的管理手册,让药品验收、储存、配送的每个环节都有了“显微镜级”的操作规范。
公益长跑:以微光点亮人间星河
2017年深秋,张晴随团队走进丰南区某孤寡老人家中,看到床头散落的过期药品时,她的眼眶瞬间湿润。这个场景成为惠好医药公益之路的起点——此后每年重阳节,她都会带着执业药师团队为孤寡老人、贫困家庭开展“家庭药箱清理”服务,更换过期药品。在孤困儿童福利院,她发起“彩虹药盒”计划:为每个孩子定制印有卡通图案的药盒,附上彩色便签标注服药时间;在特殊教育学校,她用中药材拼图教孩子们认识“黄芪”“枸杞”,让苦涩的医药知识变成有趣的积木游戏。2017年至今,张晴率领的惠好公益团队累计送出慰问金30余万元,慰问品10余万元。
最动人的坚守藏在数字之外:每月雷打不动的养老院探访,她能准确说出每位老人的用药习惯;与电视台合作的“公益药箱进乡村”活动,驱车走过的里程可绕地球一圈。当有人问起为何坚持,她总会翻开手机相册里的一张照片:疫情期间,她带领团队冒雪为隔离小区配送急需药品,防护服上“惠好医药”的logo在路灯下闪着微光。“医药人手中的药,既是治病的良方,也是温暖的媒介。”
未来可期:让责任在传承中生长
站在惠好医药总部整洁明亮的大厅,张晴指着墙上的GSP认证铜牌,向年轻员工讲解:“这里的每一道闸门,都是药品安全的护城河;每一次温湿度记录,都是对生命的承诺。”作为丰南开放大学的校友导师,她将自己的学习笔记制成电子课件,在云端课堂上分享:“中药里的‘君臣佐使’,恰似企业里的团队协作——有人牵头统筹,有人协同配合,才能熬出治病的好方。”
展望未来,她的规划里写满了“连接”与“传承”:连接城乡医药资源,让乡村百姓用上平价好药;连接传统与现代,用AI技术开发中药材鉴别小程序;传承开放教育理念,在企业内部建立“终身学习积分制”。而始终不变的,是印在惠好医药每个包装袋上的承诺:“药品即人品,品正药才良”。
张晴的故事不是单线条的奋斗传奇。她是深耕者,在医药知识的土壤里向下扎根;她是播种机,将公益的种子播撒在需要的地方;她更是连接点,让教育的价值、职业的尊严与人性的温暖在时光中交织成网。
当清晨的阳光照进惠好医药的营业大厅,玻璃上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的标语闪闪发亮——这是张晴的职业信仰,也是所有医药人共同的精神图腾。在逐梦与担当的双螺旋里,她正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医药传奇。